一、社交底层人性是“中心化”
社交这个东西应该直接倒回到古人时候看,以求知为例,无论东方还是西方,都是有一种顶层设计的规则,大家来这里都是首先对知识感兴趣,然后聚拢到最有学问的老师身边,而老师则看到一些不错的学生,将其提拔为学长,而下面求学的人向老师无法请教的时候,就选择向这些学长求教。这个例子不是特别恰当,是帮助各位对社交本质的初步理解。
接着谈论坛BBS,当前的社交APP本质上就是BBS,回头会细谈变与不变,现在总体谈一下BBS的游戏规则。首先这个BBS论坛社区有一套自顶向下的游戏规则,话语权最大的是管理员,管理员可以掌控每个版块的生杀大权,接着是版主,版主可以管理每一个用户的发言,可以对好的内容进行置顶。于是,游戏规则就形成了,刚开始,管理员自己是各个版块的版主,通过发现里面的一级活跃用户,不断对其优质的发言内容进行置顶,让其获得成就感,然后根据深入交往后,选择每个版块所对应的版主,接着版主也开始重复这个路径,在板块下面看到不错的内容就进行不断的置顶,而被置顶的人会因为内容置顶而不断发表更多优质内容,那些被置顶多的活跃用户于是就成为这个版块的小红人,大家都认识,他的发言下面也会有很多回复,小红人也很享受,大家也很享受这个社区,这个社区也让他们找到存在。
管理员培养版主,版主培养小红人,小红人不断活跃发表优质内容,这些内容再把其他用户留住参与。
所以整个流程是一套中心化体系,与平时聊的什么互联网去中心化完全不是一回事,互联网不是去中心化的过程,而是减弱非互联网时代原有的中心化格局,重新建立中心化的过程。
整个亚洲由于其农耕文化的渊源,其集体主义的文化更为显著,其亚洲的互联网社交比美国更呈现出更为中心化的特点,新浪微博与twitter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中心化的强度,新浪微博通过明星、公知、段子手建立了一套比twitter更为强大中心化体系。而新浪微博也是当时其他几家微博有着最强中心化的一家,所以做成了。
所以,做社交如果不站在中心化话语权的理解上,是一定会失败的,任何希望通过一个创意点,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社交不可能存在。不理解中心化,就是不理解人性,一定做不好社交。这里有人可能要反驳,微信是去中心化的,这点我放到后面再讨论。
二、APP社交的变与不变
变:由于手机的便携性,今天的社交APP在社交上融入了更多其他元素,语音、图片、视频、地理位置。这些再加上其他各种组合可以变化出无穷的各种社交产品。这是变。
不变:今天的一切社交APP和过去的社交BBS论坛没有任何区别,在BBS诞生之初并没有运营这个工作,而随着上网的人越多,中心化的社群越来越多,所以运营这个工作也就诞生了,其本质上不过是对管理员和版主工作内容的系统化,标准化的建立与执行,其工作本质与之前没有任何变化,就是为了建立中心化话语体系,让更多用户追随。
所以我再强调一遍,当前的APP依然是BBS的还原,只不过被融入了各种元素而已,如果这个系统中没有中心化的话语体系,就没有吸引人的内容呈现,就更不会有追随与停留的用户。
所以,如果一个团队要做社交项目,没有运营能力或者运营资源那一定是必死无疑的。
三、微信不是社交,是基础设施
接着谈一下为什么微信和QQ不是社交,其实也很简单,我们看所有微信和QQ之外的其他全部社交产品,全部都是从公司层面直接通过运营介入用户中的,而微信和QQ就没有。
因为微信和QQ做的是熟人关系,不是陌生人,微信和QQ更应该是底层的水、电与空气,陌生人关系一定会在其基础上自动生长出来,各种中心化的微信群被用户自发建立起来,微社区也是用户自己建立,而朋友圈表面上是去中心化的,但实际上并非如此,朋友圈依然是中心化的,在你的小圈子中注定有几个是红人,他们发什么都注定会得到比别人更多的点赞,这一切也是用户自发形成,无需腾讯通过顶层介入。所以微信和QQ本质上一个工具,互联网是第一层,而他们只是在这之上再加了一层。
这时候又有人会质疑,QQ里面有一个“QQ部落”是一个类似贴吧的社交社区,这不就说明QQ还是社交吗?这又是没看到本质了,熟人层面,腾讯是没有介入的机会的,腾讯介入的是陌生人层面,腾讯也同样是在通过工具切入陌生人社交市场,这只是一个附加的模块,而不是其核心。
还有一个可能的质疑就是,像微信和QQ在诞生之初,用户在上面加的都是陌生人,微信还通过摇一摇发现陌生人,这不是说明QQ和微信还是社交吗?这也是一个误区,我们要看到,这其中没有公司层面运营的介入,没有建立中心化体系,这依然本质上是工具,只不过寻找陌生人这是其原始爆发的人性本能动力,但本质还是一个工具。此外陌陌在爆发初期也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方式去爆发,本质上也是一个工具,其如果成功,那么未来的路径与微信和QQ一样,就是熟人市场。但由于微信更出色,并且捷足先登,所以陌陌又只能折回陌生人市场,从工具转变为社交,通过强运营手段维护用户,比如在刚开始建群的时候唐岩就管的很严,需要通过控制分散的中心化,来控制好底用户使其更活跃,随后也开辟了陌陌吧这些能够加强运营的功能,培养更多红人,这次6.0改版,就是全面的将工具转向运营,意味着彻底放弃熟人市场,对自身最为彻底的一次清晰的重新定位。
另外像米聊、遇见、比邻、无密这样的产品和陌陌微信本质逻辑一致,属于工具,但是现在和陌陌一样,已经没有了成为底层基础设施的机会,也在反过头来做社交,都在想办法运营,而这三者中无密的运营模式最为简单,但无密无法产生红人,只能靠编辑这个唯一的中心化管理者,非常单薄,所以更接近一个看内容的新闻阅读平台。
熟人层面的连接不能称为社交,互联网是为我们连接更有效率而铺出的第一层基础设施,互联网是一个工具,那么在这一层基础上,我们人与人之间原本就存在的关系需要被还原,所以还需要在互联网这层工具上面再做一层工具,这就是QQ和微信了,它们本质上应当称为关系还原的工具。
所以微信和QQ做的不是社交,做的是原本就存在关系的还原工具,然后让用户在上面自然的拓展社交,但是一上来就做社交的公司,就不是在做关系的还原,因为这些关系是原本不存在的,这些社交产品做的是建立新关系,也就是重建中心化,所以必然需要运营强势介入。
返回